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

时间:2024-07-24 17:13:5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10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

  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
  (1997年11月28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1年6月26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保护建筑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建筑工程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活动,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建筑活动,是指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和大型维修活动,以及相关的建筑构配件和预拌混凝土生产等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对建筑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本市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协助同级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专业的建筑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公正廉洁,秉公执法,不得参与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活动,不得违反规定收取费用。
  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不得违反规定利用职权参与建筑活动,谋取私利。
  第五条 建筑活动应当坚持保证质量、保证安全、提高效益、公平竞争的原则。
  建筑活动各方当事人应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禁止分割、封锁、垄断建筑市场,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政府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
  对在建筑活动中和建筑科学技术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当事人,由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或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
  第二章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和资质管理

  第七条 实行建筑工程施工报建和施工许可证制度:
  (一)建筑工程立项后,建设单位应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有关的批准文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报建备案手续;
  (二)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具备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申请开工。
  (编者注:根据2004年6月28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取消部分地方性法规中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本条设定的“小型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行政许可予以取消)
  第八条 建设单位必须在报建后开工前向受理报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资格审批手续,领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资格审查批准通知书。
  (编者注:根据2004年6月28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取消部分地方性法规中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本条设定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资格审批”的行政许可予以取消)
  第九条 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申请开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已经办理建设用地批准手续;
  (三)已经取得固定资产投资许可证;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纳入投资计划的,已经列入年度计划,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五)已经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六)已经取得抗震审查合格通知书;
  (七)已经取得建筑工程消防审核意见书;
  (八)需要拆迁的,已经办理拆迁手续;
  (九)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其他技术资料;
  (十)已经按规定办理招标手续,确定了施工企业并已签订合同;
  (十一)已经办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
  (十二)已经按规定缴纳前期工程有关税费;
  (十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颁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自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开工。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延期;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三个月。既不开工又不申请延期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十一条 在建工程因故中止施工六个月以上的,建设单位应当自中止施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做好建筑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恢复施工时,应当向原发证部门报告;中止施工满一年的,原发证部门应当核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二条 实行建筑活动当事人资质审查制度。
  从事建筑活动的下列企事业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质等级,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依法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一)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单位;
  (二)建筑企业(包括房屋等土木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大型维修工程,以及相关的建筑构配件和预拌混凝土生产等企业);
  (三)工程建设监理、代理、造价咨询等建筑中介服务机构;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单位。
  第十三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下列人员,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注册并颁发执业资质证书:
  (一)注册建筑师;
  (二)注册结构工程师;
  (三)注册监理工程师;
  (四)注册造价工程师;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注册的其他人员。
  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应接受专业培训,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劳动、人事部门进行资格认定,按规定统一核发相应的岗位证书。
  第十四条 从事建筑活动的当事人必须在资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并接受颁证部门的资质审查。
  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合并、分立、解散等,须于变更后三十日内,向颁证部门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十五条 市外、境外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活动,应持相应资质证书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证件,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持营业执照向本市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本市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到市外、境外从事建筑活动,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必需的有关手续。
  第十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核发和管理资质证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转让、出借本条例规定的资质证书。

  第三章 建筑工程发包、承包和监理

  第十七条 实行建筑工程招标制度。
  建筑工程除军事工程和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抢险救灾、保密、特殊专业等工程外,应当采用招标方式发包,不得直接发包。
  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应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地方公开进行,招标可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的方式。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发包,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已经取得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资格审查批准通知书或者工程建设监理证;
  (三)有满足施工要求的建设资金;
  (四)有组织施工的计划文件和施工图;
  (五)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来源已经落实;
  (六)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九条 建筑工程实行招标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依法中标的承包单位。建筑工程实行直接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招标依法采取竞投方式,不得压级压价,不得将建筑企业带资承包工程或垫资施工作为招标条件,不得用拖欠工程款的方法转嫁资金缺口。
  第二十一条 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
  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第二十二条 建筑企业应当在核定的资质等级和范围内参加投标。不得在投标活动中哄抬或不合理降低标价,不得串通投标,不得以带资承包工程或垫资施工作为投标条件。
  第二十三条 建筑企业承包的建设工程,应当自行组织完成。经建设单位许可,建筑企业可以将其承包的除主体工程以外的部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和条件的其他建筑企业分包,但承担分包的其他建筑企业不得再次发包。
  除前款规定外,建筑企业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或者主体工程发包给其他建筑企业,也不得将自己承包的建筑工程(劳务除外)交由其他建筑企业以自己的名义组织施工。
  第二十四条 建筑企业因出现法定情况,确实不能完成承包的建筑工程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应当依法与建设单位协商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培育建筑业市场,发展与建筑活动相关的监理、代理、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第二十六条 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凡未按照本条例第八条申请批准并取得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资格审查批准通知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都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理。
  第二十七条 监理单位应当按照监理合同和有关规定从事监理活动。监理单位不得承包工程,不得经营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
  第二十八条 工程咨询单位不得同时接受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对同一工程项目的咨询。
  第二十九条 从事各项建筑活动的当事人,都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签订合同并认真履行。
  当事人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
  
  第四章 建筑工程造价

  第三十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物价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本市建设工程定额(包括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估算指标,材料预算价格、单位估价表,及与其相配套的费用定额和工期定额)和计价规则,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执行。
  第三十一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计划、物价等有关部门,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并发布工程造价调整系数,实施动态管理。
  第三十二条 建筑工程项目应当执行国家和市的建设工程定额和计价规则,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第三十三条 建筑工程造价由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依据国家和市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规定、建筑工程定额和计价规则在合同中约定。对优质工程实行优价原则。
  建筑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市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规定和建设工程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报建设单位或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审查。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审定竣工结算实行限时制。竣工结算资料齐备的大中型工程的结算审定,不得超过三个月,一般小型工程应不超过一个月。
  第三十五条 在建筑活动中执行建设工程定额,编审工程预算结算,编审工程标底,确定工作中标价等,应当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审查

  第五章 建筑工程质量

  第三十六条 建筑工程质量实行企业保证、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用户评价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
  第三十七条 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应当符合建设工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要求。
  建设工程质量地方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 实行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建筑企业都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质量责任制。
  第三十九条 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和质量要求,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和建筑企业,不得擅自更改设计文件,不得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第四十条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市有关工程勘察、设计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勘察和设计,并对勘察、设计技术成果负责。不得无证或未经批准越级承担勘察、设计任务,不得转让图签、图章,不得指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
  第四十一条 建筑企业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和设计文件施工,并遵守国家和市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质量验评标准、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对所承包的建筑工程质量负责。不得无证、越级承包工程,不得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以及预拌混凝土等。
  第四十二条 建筑构配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并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第四十三条 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新建、扩建、改建及大型维修的建筑工程,必须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 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经市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计量认证合格。
  第四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对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以及进场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进行行业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从事建筑活动管理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均不得利用职权强迫管理相对人采购指定单位供应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
  
  第六章 建筑安全生产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第四十七条 建筑工程实行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新建、扩建、改建和大型维修的建筑工程,必须接受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的安全监督。
  第四十八条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贯穿于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第四十九条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制度。建筑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项目经理是本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建筑企业应当加强文明施工管理,科学组织施工,做好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
  建筑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第五十条 建筑工程设计应当符合建筑安全规程,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能,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第五十一条 涉及建筑物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饰装修工程及大型维修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没有设计方案或设计方案未经批准的,不得擅自施工。
  第五十二条 建筑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灾害等措施。有条件的,应当对现场实行封闭管理。
  第五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向建筑企业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有关地下管线管理单位应当积极支持并予以配合。对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及有关设施,建筑单位和建筑企业应当按规定采取防止其损坏的相应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五十四条 建设单位、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建筑工地容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文物、古树名木和环境,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震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维护市容和环境卫生。
  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到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批准手续:
  (一)需要临时占用规划批准范围以外场地的;
  (二)可能损坏道路、管线、电力、邮电通信、消防等公共设施及需要占用园林绿地、砍伐树木、迁移古树名木的;
  (三)发现地下文物,需要继续进行施工的;
  (四)需要临时停水、停电、停气、中断交通的;
  (五)需要深开挖、高切坡施工的;
  (六)需要进行爆破作业的;
  (七)可能损毁水文、测绘标志的;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办理报批手续的其他情况。
  第五十六条 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建筑企业的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遵守安全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指挥或者违章作业。作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令,有权对影响人身健康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条件提出改进意见,有权获得必要的劳动安全防护用品,有权对危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违章指挥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五十七条 建筑施工生产发生安全事故,建筑企业应当及时采取减少人身伤亡和事故损失的措施,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处理。
  
  第七章 建筑工程竣工验收

  第五十八条 实行建筑工程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制度。
  交付验收的建筑工程,必须符合工程设计和承包合同所规定的内容,达到国家和市规定的竣工条件,工程价款结算清楚。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会同同级计划、规划、市政、土地房屋、环保、消防、邮电、绿化等有关部门共同进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九条 建设单位收到建筑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完成建设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二)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
  (三)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实验报告;
  (四)有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
  (五)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
  第六十条 实行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建设单位应当自建筑工程峻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准许使用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第六十一条 建筑工程未经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权属登记等有关手续。
  第六十二条 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筑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
  (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
  (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五年;
  (三)供暖与供冷系统,为二个采暖期、供冷期;
  (四)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二年。
  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建筑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第六十三条 建筑工程在规定的保修期内,维修由建筑企业负责,其费用由责任方承担。因不可抗力造成的质量缺陷,维修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 建筑活动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责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五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或停止交付使用,并可处以一万元至十万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进行工程报建的;
  (二)建筑工程未按规定招标的;
  (三)未按规定办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的;
  (四)未按规定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开工审批手续而擅自施工的;
  (五)未按规定实行工程监理的;
  (六)涉及建筑物主体或承重结构变动的装饰、装修工程及大型维修工程没有设计方案,或虽有设计方案但未经批准而擅自动工的;
  (七)擅自更改设计和改变使用功能的;
  (八)建筑工程未经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的;
  (九)在建筑工程招标中违反工程造价规定,压级压价,或者将建筑企业带资承包工程或者垫资施工作为招标条件以及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
  (十)未按规定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
  (十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进行发包的;
  (十二)未按规定时限审定竣工结算的。
  第六十六条 勘察、设计单位和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勘察、设计技术文件,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并可处以五千元至五万元的罚款:
  (一)无证或未经批准越级进行勘察、设计的;
  (二)未按国家和市批准的规模和投资限额进行设计的;
  (三)伪造、涂改、转让、出借资质证书的,或者转让、出借设计图签、图章的;
  (四)勘察、设计技术质量低劣,造成质量事故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指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的。
  第六十七条 建筑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施工、停止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投标资格、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并可处以一万元至十万元罚款:
  (一)无证、未经批准越级承包工程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发包的;
  (三)伪造、涂改、转让、出借资质证书的;
  (四)在投标活动中哄抬或不合理降低标价,串通投标的;
  (五)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未经考核合格上岗的;
  (六)违反施工现场管理规定或对安全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未按设计文件施工,违反国家和市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质量验评标准、施工规范、操作规程,造成质量隐患或事故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采购、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预拌混凝土的;
  (九)违反工程造价管理规定编制工程预算、结算的;
  (十)不履行保修义务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在保修期内因屋顶、墙面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八条 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代理及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违反国家和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五千元至五万元罚款:
  (一)无证、未经批准越级从事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建设代理、工程造价咨询的;
  (二)在同一工程中同时接受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委托服务的;
  (三)从事招标、投标代理服务,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泄露标底的;
  (四)从事承包工程业务和经营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的。
  第六十九条 境外、市外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到我市从事建筑活动,未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擅自承接建筑工程项目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在我市从事的建筑活动,并可处以五万元至二十万元罚款。
  第七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当事人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实施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十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筑监督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由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九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 本条例自1998年4月1日起施行。

  关于《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1997年11月24日在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王根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对《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重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建筑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确认。面对加快特大城市现代化进程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迁建的历史性机遇。我市建筑业必将快速发展成为支持重庆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据统计,截止1996年底,原重庆市已有建筑企业1950家,从业人员71.2万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1.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2%,上缴税金7.13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13%。预计到“九五”末,重庆建筑业增加值可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
  建筑业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制过程中,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转轨时期建筑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迫切需要但又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建筑市场中旧的经济秩序打破后,新的经济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出现了某些混乱现象,如参与建筑活动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不合法,不招标或者在招标中压级压价、甚至“肢解”工程发包,承包方无证照或者越级承包工程、层层转包、非法“挂靠”等,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诱发了一些经济犯罪。(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不少,部分竣工工程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渗、漏、堵、空、裂等工程质量问题和一些重大质量事故,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三)建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严重威胁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针对建筑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目前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为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护建筑活动当事人和建筑产品用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我市建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制定建筑管理地方性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定《条例》的几条原则
  一是总结我市建筑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反映建筑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用法律规范固定下来,将实践中急需明确且条件已经成熟的问题通过地方立法予以明确,确立建筑活动(包括建筑管理)的基本规则。
  二是借鉴《四川省建筑管理条例》的规定,尽可能保持法规规定的连续性,使之平衡过渡。
  三是维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统一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如规划法、铁路法、公路法、电力法、水法、防洪法、产品质量法、消防条例等对专业建筑活动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不与其抵触。同时参考了正在起草中的建筑法草案和招投标法草案;并注意同我市其他地方性法规调一致。
  四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严格区分民事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行为,在充分尊重企业作为建筑市场主体依法享有自主权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并强化了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
  三、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条例》大至分为建筑主体、建筑市场、建设施工和法律责任四大部分,设定相应法规条文的要求和目标是:建筑主体──合法;建筑市场──有序;建筑施工──安全;法律责任──明确。现将几个具体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条例》的调整范围问题。建筑业是我国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个大门类。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规定,建筑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建筑装饰行业。结合我市建筑管理的实际,草案将上述三类建筑活动以及相关的建筑中介服务(主要是监理、代理和咨询服务)、建筑构配件和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活动作为本法规的调整范围。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上述建筑活动的当事人,均应当遵守本条例。关于目前由轻工部门负责管理的室内装饰装修行业,市政府10月20日第九次常务会议决定由市建委纳入建筑市场统一进行管理。同时,考虑到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诸如矿山、铁路、公路、电站、码头等专业建筑活动已有专门规定,草案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建筑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从而避免了本法规与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不一致。
  (二)关于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专业监督管理问题。《条例》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分别对全市和所在区、县(市)行政区域内的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按照中央编委和国务院批准国家建设中的“三定”方案,建设部是国务院综合管理全国建设事业(包括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的职能部门,指导和规范建筑市场,负责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安装的行业管理,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是建设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并且,建筑市场作为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的市场,不应当人为地按行政部门的专业职能分工进行分割、封锁和垄断。因此《条例》规定,本市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协助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专业的建筑活动实施监督管理。既维护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市场的统一管理,又按分工发挥了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当然,在具体管理中,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还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三)关于建筑主体的规定。为了确保建筑主体的合法性,把好建筑市场准入第一关,《条例》规定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和资质管理制度,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报建、施工许可和建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资质许可,明确规定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建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资质许可的条件、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等。
  实行建筑许可制度,是我国建筑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国际上的通行作法,实践证明,实行施工许可,可以有效地监督建设单位尽快建成拟建项目,保证建设项目开工后能够顺利组织施工,避免盲目上马,给国家和人民特别是建筑各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有助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建项目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实行建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资质许可,有利于确保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和人员的素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防止那些不合法或不合格的单位和人员进入建筑市场,扰乱建筑市场。
  (四)关于建筑市场的规定。为了建立和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条例》围绕建设工程发包、承包以及中介服务和建设工程造价几个主要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市场规则,包括:实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规定建设单位发包工程应当具备的条件;禁止建设单位压级压价、转嫁建设资金缺口和“肢解”工程发包等;禁止建筑企业无证或者越级承包、哄抬或者压低标价、串通投标以及非法“转包”工程或者“挂靠”承包等;规定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以及发展代理、信息、咨询等建筑中介服务业;规定了建设工程定额管理、计价规划和合同约定三位一体的建筑工程造价体系和优质优价的原则;此外,为了防止行政权力不适当地介入和干预建筑活动,《条例》还规定: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不得利用职权参与建筑活动,以权谋私;从事建筑活动管理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均不得利用职权强迫管理相对人采购指定单位供应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等。上述市场规则的最大特色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对禁止性规范的表述和界定力求准确,如对“肢解”工程发包的界定,对非法“转包”和“挂靠”承包的界定,都比较明确和准确,便于守法和执法。
  (五)关于建筑施工的规定。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一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二是确保建筑安全生产。通过建筑立法,构筑起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法律屏障,是《条例》的重要任务之一。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贯彻建筑活动的全过程,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质量和安全才有保证。建筑工程安全既有建筑产品自身的安全,也有其毗邻建筑物的安全,还包括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施工安全。而建设工程的质量最终是通过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来体现的。因此,《条例》在建筑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都紧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加以规范,规定了建筑活动各方当事人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中的责任。主要规定有: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均应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度,要求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各方当事人都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质量责任制;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均不得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实行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和谁主管谁负责安全的原则;实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和保修制度等等。通过这些法定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是完全能够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
  (六)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建筑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根据其违法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承担相应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其中刑事、民事法律责任由国家法律调整,行政法律责任为本地方性法规所创设。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请予审议。




  关于《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1997年11月24日在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城乡建设环保委员会主任委员 蔚立信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人大城环委于1997年10月29日召开了委员会全体会议,对《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认真审议,提出了审议意见。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后,我们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市建委等部门认真地学习了建筑法,并对《条例》中与建筑法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修改。由于我市的《条例》在起草过程中以建筑法为依据,故此次起草的《条例》与建筑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条例》更具地方特色,现将委员们的审议意见及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审议认为:
  第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明确的认识,建筑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原重庆市已有建筑企业1950家,从业人员71.2万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12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2%,上缴税金7.13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3%。但建筑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某些混乱现象,如无证越级承包、层层转包工程以致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不少,也给一些经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依法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制定建筑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是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的。
  第二,《条例》在1995年曾经在原重庆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作过一审,后由于对主管部门是市建委还是市建管局的认识不一致而搁置。目前,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因此,委员们认为,我市制定的建筑条例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
  第三,具体修改意见:
  1、第一条增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一句。
  2、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本条例所称的建筑活动是房屋等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和大型维修活动,以及相关的建筑构配件和预拌混凝土生产等活动”。
  原条文对“建筑活动”的界定,参照了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建筑法》(草案)以及四川省人大审议通过的《四川省建筑管理条例》中的提法。现根据正式颁布的《建筑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相应作了上述调整,使《条例》与《建筑法》的适用范围趋于一致。
  3、第十条中,在“应当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延期”后加“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三个月”。
  4、第三章标题中的“中介服务”改为“监理”。
  5、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建筑工程除按规定并经市人民政府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可以直接发包的外,都应当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发包。
  6、删去第十七条第三款。
  7、第十九条修改为:“建设工程实行直接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发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建设工程实行招标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发包给依法中标的承包单位。”
  8、第二十一条修改为两款,“第一款:提倡对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第二款:“建设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9、第二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当事人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
  10、第三十八条中,将“不得自行采购或者要求建筑企业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修改为:“不得采购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11、第五十四条第(二)项中,在“砍伐树木”后加“占用绿地”。
  12、第六十一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3、删去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中的“警告”。
  这是因为《建筑法》中没有设定“警告”这种行政处罚种类,作为地方性法规则不应设立该处罚种类。
  14、第六十六条和第六十七条第(一)项中,均在“越级”前加“未经批准的”。
  15、《条例》中的“建筑业企业”均改为“建筑企业”。
  16、第六十九条修改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当事人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实施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17、第七十一条修改为:“本条例及有关建筑业专业术语,由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解释。”
  18、本条例中的:“建设工程”均改为“建筑工程”,使与建筑法的提法一致。
  19、施行时间为1998年4月1日。
  以上说明,请予审议。




  关于《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草案)》修改情况的说明
  ──1997年11月28日在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城乡建设环保委员会主任委员 蔚立信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11月25日第五次常委会议分组对《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认真审议。委员们认为,我市正处在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制定《条例》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对建筑市场、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与施工管理进行规范,有助于加快我市建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助于推进对我市建筑业的依法管理。《条例》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同意市人大城环委的审议报告和修改情况的说明,赞成本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经我委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市建委反复研究,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1、第五条“……质量第一、保证安全……”改为“……保证质量、保证安全……”。
  2、删掉第八条的第二款,避免与第二十六条语意重复。
  3、第九条增加“已经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项,作为第五项。其它各项依序类推。
  4、第十三条增加“注册结构工程师”一项。作为第二项,其它各项依序类推。
  5、第十七条二款修改为:“建筑工程除军事工程和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抢险、救灾、保密、特殊专业等工程外,应采用招标方式发包,不得指定单位承包。”
  6、第二十条在“建设单位招标”后边增加“依法采取竞投标方式”一句。
  7、关于删掉第二十条“不得将建筑企业带资承包工程或垫资施工作为招标条件”一句。鉴于1996年国家计委、建设部、财政部在“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中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我们认为,此条宜保留为好。
  8、第四十六条二款增加“市人民政府安全行政主管部门”一句。
  9、第六十五条四项后增加“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第六十六条六项后增加“对安全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第六十六条七项后增加“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第六十六条增加一项作为第十项“不履行保修义务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在保修期内因屋顶、墙面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修改稿)请予审议。




  关于《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2001年6月25日在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蔚立信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修正《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的必要性
  《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98年4月1日施行以来,我市的建筑活动进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家法制的完善,《条例》某
  些条款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与上位法出现冲突。三年来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对建筑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国务院发布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建筑活动各方主体的行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范,《条例》某些条款的规定与这些法律法规、出现了冲突;2、与目前管理实际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地方。去年的市级机构改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职能有较大调整,再次强调建设管理的统一性,原《条例》未能很好处理这一问题;同时《条例》在三年多的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目前形势发展、不便于操作的条款。为此,对《条例》进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
  二、修正的基本原则
  在修正原《条例》时,我们保持了原《条例》的立法原则,着重对与上位法出现严重冲突的条款和在实践中已不能执行的条款进行了修改。可以不变动的条文就不予变动、能够少动的
  尽可能少动条文,需要新增加的内容,反复推敲,尽量精简文字。
  三、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原《条例》九章七十二条,修正案(草案)为九章七十三条。
  1、修正案(草案)第二条适用范围,引入了“土木工程”这个概念,具体理由如下:①与上位法保持一致。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必须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建筑法》第八十一条明确《建筑法》确定的法律制度适用其他专业工程的建筑活动。②适应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的需要。根据市政府去年批准市建委的“三定”规定,市建委是主管全市城乡建设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市城乡建设的监督管理,包括勘察设计咨询业、建筑业、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规划建设、住宅房地产业等。③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如公路法、水法等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不与其抵触,没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执行本条例。既保证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又解决了与专业工程管理之间的衔接。
  2、修正案(草案)第十五条将原《条例》规定对外来建筑企业“办理资质验证审批手续的”改为登记备案,这样改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监督管理的要求,这是根据建筑市场的特点来设置的,全面开放建筑市场是总的原则,但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又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了解其贯彻建筑法律、法规的情况。
  3、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四条增加了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审定竣工结算实行限时制的规定。当前建筑市场拖欠工程款长期居高不下,严重损害了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危及整个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拖欠方常用的手段之一,就是借故无限期拖延审定工程结算,置建筑企业于被动,使其索债无据。因此,修正案专门新设这一条,目的就在于规范市场行为,增强约束建设方的力度,尽量减少拖欠工程款现象。
  4、修正案(草案)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是关于对竣工验收、验收备案、保修制度和保修期的规定。这四条修改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原《条例》第七章相关内容与上位法明显抵触的地方作了必要的改动。
  以上说明,请连同《条例修正案》(草案)一并审议。




  关于《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2001年6月26日在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昌麒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01年6月25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市人大城环委提出的《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审议。我受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的委托,现将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对《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进行修正是必要的。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提出的修正草案是可行的,赞成修正草案的内容。
  二、建议将修正草案第十条“建筑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中的“职工”改为“人员”,以涵盖从事危险作业的临时工,加强对其权益的保护。
  三、有的组成人员建议保留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中的“阶段验收”。法制委员会认为,鉴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确认“阶段验收”,且在现实生活中,阶段验收存在着安全隐患等弊端。因此,应维持修正草案中关于删去“阶段验收”的内容。
  四、有的组成人员建议将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二)项中的“房屋等土木建筑工程”,修改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法制委员会认为,为与修正草案第一条第二款的内容保持一致,作这样的修改是必要的。
  五、有的组成人员建议,将条例中的“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表述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法制委员会认为,除修正草案的相应修改外,可以作这样的统一表述。
  六、鉴于“立法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已对法律、法规的解释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为避免重复,建议删去条例第七十一条。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提出的修正案(草案),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的决定(草案)》,现将该《决定》(草案)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哈尔滨市火车站站前地区管理暂行办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哈尔滨市火车站站前地区管理暂行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
第13号




  第一条 为了加强火车站站前地区管理,创造文明、 整洁、 安全、有序的站前地区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和《哈尔滨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哈尔滨市城市客运交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火车站站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东站站前地区管理。
  第三条 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地区范围:东起颐园街铁路医院围墙外体,西至海关街西侧建筑红线,南起龙运宾馆、龙门大厦建筑红线,北至哈尔滨火车站主楼建筑红线。
  哈尔滨东站地区范围:东起车站候车室门前以西,南起火车头街通勤口向南延伸200米至三铁地区安装托运队门前,南棵街从广场边缘向南200米至三铁医院,西起桦树街至南直路口,北起火车头街向北至三铁工务段门前拐至水利胡同,北棵街从广场边缘向北至东直路,北棵头道街从桦树街街口向北至东直路。
  火车站站前地区范围需要调整时,由区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条 本办法由南岗区人民政府和太平区人民政府分别组织实施。南岗区人民政府和太平区人民政府设置的火车站站前地区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站前管理机构)负责站前地区日常管理工作。
  市、区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站前管理机构负责依法规定的本部门权限内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站前管理机构的执法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站前地区临街的建筑物和各类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城市容貌容标准。
  第六条 站前地区沿街建筑物立面、牌匾的装饰面积、色彩、材料和形式,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
  第七条 站前地区临街建筑物的外部改建或者在临街建筑物、设施上设置牌匾、户外广告的,应当征求站前管理机构意见后,按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向站前管理机构备案。
  第八条 站前地区临街建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在每年4月30日前,按照规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清洗、粉刷或者油饰;出现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
  第九条 严格控制临时占用、挖掘站前地区的道路。确需临时占用、挖掘站前地区道路的,应当经站前管理机构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到市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条 严格控制临时占用、挖掘站前地区的绿地。确需临时占用、挖掘站前地区绿地的,应当征求站前管理机构意见后,按规定到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向站前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 在站前地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执行工地容貌管理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做到文明施工,保持环境卫生;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
  第十二条 在站前地区设立公共客运站点,应当征求站前管理机构意见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向站前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允许进入站前地区的车辆,应当在指定地点停放。公共电汽车、附线小公共汽车、通勤捎客车,不准停车超时等客。
  第十四条 出租汽车在站前地区提供乘用服务时,应当在指定部位停放,依次排队等候乘客,不准在指定部位以外停放候客。
  第十五条 站前地区内单位、居民和进入站前地区内的行人,必须保护站前地区内的各类设施、花草树木和环境卫生。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准向绿地内倾倒冰雪。
  第十六条 在站前地区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经营,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短斤少两,强买强卖;
  (二)违价经营,牟取暴利;
  (三)欺诈顾客,野蛮拉客。
  第十七条 宾馆、旅店需要接待出站旅客住宿的,应当由旅客介绍处登记统一介绍,不准自行在站前地区接持出站旅客住店(接待会议的除外)。
  第十八条 对影响社会秩序的疯、痴、呆、傻人员,重患或者乞丐死亡人员,站前管理机构应当通过公安、民政部门及时处理。
  第十九条 站前地区内的环境卫生,应当定时清扫,全天保洁。
  站前地区内的集贸市场,由市场主办单位负责清扫保洁;其它街路、广场(不含居民庭院),由站前地区专业清扫保洁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站前地区清扫保洁责任单位,应当设置专职清扫保洁人员。
  第二十条 站前地区临街的单位、地下商城和个体工商户,应该承担各自门前的卫生、绿化和秩序管理,并按照站前管理机构划定的责任区,在规定时限内清除冰雪。
  第二十一条 站前地区的公共设施,由设施设置单位负责养护。公共设施养护单位应当经常检查,发现公共设施破损,及时维修、更换、保持设施完好。
  站前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公共设施养护的监督,发现设施损坏的,应当督促养护单位及时修复。
  第二十二条 站前管理机构按照规定收取各项费用,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站前管理机构依据市、区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权限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站前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该认真履行职务,秉公执法,不准利用职权徇私舞弊。
  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罚款使用的收据和罚款的处理,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1997年9月1日起施行。



透视“高考移民”的法律问题

文/向品


摘要:近年来,部分考生在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前利用省际间录取分数线差异,通过办理非正常户口迁移手续,在分数线较低的省份获取报考资格和较多的录取机会,这些考生绝大多数未在户口迁入地实际居住和接受高中教育,即所谓高考移民。高考移民现象破坏了正常的教育考试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为了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保护大多数高考考生的利益,中央及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缓和由此带来的种种矛盾。从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学问题,值得广大学者同仁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移民 教育权 迁徙自由 行政主体 平等保护 正当程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培育了大量高学历人员。学历越高,竞争力相对越强。这样以来,“一考定终生”。“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们穷尽一切手段和办法使子女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高考移民”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位河南的周先生给记者算了一下:来天津把三年高中上完,要花费10万元。2004年河南省文史本科高考录取分数线564分,天津为472分,相差近100分。10万购买100分的差价,相当于一分1000元。而要是在河南参加高考要想获得一分的优势,要的就远不止1000元。在移民者眼中,能上好大学是最重要的事,哪管会挤占移入地的升学名额。海南一高考考生朱某向记者说,他们所在的学校外地考生虽只有20多人,但这些人的学生成绩却都是拔尖的。前年海南省省外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人数占第一批入围人数的23.5%。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省政府下发《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所有要求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人员,必须符合教育部当年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的规定。此外,在我省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考生,除往年规定的考生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户籍外,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后两个学年须在我省就读;或是考生本人小学或初级中学在我省毕业且毕业时户籍在我省;另外,考生本人在我省有户籍且其法定监护人属驻琼部队现役军人或属省人事部门确认的引进优秀人才,也可在我省报考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不符合以上3项条件之一,但户口在我省的考生也可在我省报考,限定报考本科第二批和专科(高职)学校。这条规定直接导致了“高考状元梦断清华”的悲剧。①虽然李洋最后为香港城市大学录取,但还是有不少人以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和迁徙自由质问政府举措。
一、高考移民的合理依据
《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一款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第2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国认为,为了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起见,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我国《教育法》也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对于迁徙自由,自1791年《法国宪法》第一次成文宪法后,各国宪法普遍间接或直接加以确立。尤其是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例中确认美国公民有移居任何一州并享有移居州公民的同等待遇的权利。1984年《世界人权宣言》及其后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第四议定书等都相继规定。我国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一批签字国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签署国,从理论上讲,是承认公民迁徙自由的。这样看来,“高考移民”是不应该被禁止的。
然而,权利不是无限的。个人不但有权利,还有义务,否则社会平衡或和谐就是不可能的。正如《世界人权宣言》第4条的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能以承认他人的自由为前提,只能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都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在民主宪政条件下,为维护公共秩序以及保障其他公民的权利不受到破坏,宪法和法律在确认迁徙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对这一权利的限制。一般说来,迁徙自由的行使以国家安全和对公共秩序的保护为限,而且法律限制不得与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相抵触。当然,限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公民能最大限度地行使宪法的基本权利与自由,而不是通过种种法律限制使之化为乌有。
对《世界人权宣言》中所确认的权利包括迁徙自由的限制,主要来自该宣言第29条:“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旁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最详尽地举出迁徙自由的例外的,要算《欧洲人权公约》第四议定书了:“对行使这些权利不得施以任何限制,除非是依据法律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而必不可少的限制,旨在维护公共秩序、防止犯罪、保护健康或道德、或者保护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依法规定的限制在民主社会中可以公共利益证明其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例外应符合适度的普遍原则,以防止那类“试图用左手拿走右手已经给出的东西的条款”对迁徙权的侵犯。毫无疑问,“高考移民”严重损害了正常的教育考试秩序,给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应予以禁止。
二、政府管制的价值取向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政府权力是公众授予的,而公众之所以授予政府权利,是希望借政府之手解决社会纷争,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行政主体在选择作出何种内容的行政行为时要全面权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作出最佳的选择判断,从而实现其实体内容的“均衡合理”,彰显社会正义。
(一)多数人利益优先保护
“人民不可能自动形成一个针对某一特定的少数进行压迫的多数。多数同意比少数手中的真理更重要。利益冲突是必然的。但究竟谁的利益应该优先考虑,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所有人的利益得到同等的保证,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二是使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显然它又无法令人接受;三是少数人的利益服从多数人的利益,要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中找到一致行动的基础,唯有坚持多数人利益优先的原则,亚里士多德曾以才智平平的多数人的判断优于贤明出众的少数人的判断为由,替多数人掌权的政体辩护。他把多数人的集体智力优势作为多数人权力的基础。但是多数人的权力基础并不在这里,多数人的权力基础是共同利益。当他们把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托付给共同体的时候,权利就同时产生了。虽然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不平等,但在共同利益领域即政治领域,人民的权利是完全平等的。在一个股份制公司中,根据占有股份的多寡确定股东权利的大小,大股东拥有的发言权要大一些,但在“国家公司”中,在对全民财产的管理中,每个人以他们同等的权利入股,对国家事务有同等的发言权。这里不存在大股东的权利和小股东的权利,只存在多数人的权利和少数人的权利。多数人的权利优先于少数人的权利,经多数人同意而产生的权力是对多数人权利的肯定。多数人的利益不可能从少数人那里得到保障,而只能由多数人来保证。人民群众不会拒绝服从真理,但真理是通过说服使大众接受的。不能强迫人们服从真理,正如不能强迫人们进食,即使是珍馐美味。在多数人未认识少数人的真理之前,少数人也只得先委屈一下。要允许人们在真理面前犹豫。少数人的正确观点要经过反复传播、获得多数共识,进而成为社会的选择。正确的观点产生正确的决策,但只有同时获得了多数同意后,正确的决策得到了正义的支持,才有了推行的可能性。因此,即使是正确的政策,为民谋利的政策,如果在没有得到公众多数同意的情况下强力推行,仍然是不行的。一旦今天容忍了正确的政策能够不顾公众的反对大力推行,那么明天他们就只好被迫接受所有那些自称是正确的政策了。②
在迁徙自由还未写入我国宪法的今天,“高考移民者”显然只是少部分的有钱一族,如不对他们进行规制,显然对移入地和移出地的考生均不公平,也就没有保护“多数人的利益”。
(二) 相对人权利平等保护③
“阶级的产生把原始平等状态推入了不平等的深渊,但从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平等理想的追求。”
1、 对人权利主体对同等权利有相同的权利实现预期
权利实现的预期是指权利人对权利享受的最终发展结果所作的判断,它是权利人在未实现权利之前主观上的认识。权利实现预期的主体不是笼统而言的相对人,而是某一权利的权利主体,一般是与某一权利有直接关系的某个权利人或某个社会组织,相对人对权利实现和享受的满意程度是判断权利是否得到平等保护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同一性质的权利若在不同的行政主体有相同的实现过程中的主观预期,此时这种权利保护不平等的状态就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会在相对人之间造成极大震动。然而有时尽管行政主体创造了同等的保护条件,履行了同等的保护职能,也付出了同等的保护努力,但由于相对人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地理位置等不同最终在权利获取方面有可能不同。因这样的不同而产生的主观预期的差别也应当是合理的。为了公平起见,行政主体就对某些特殊地区特殊群体进行某种倾斜、照顾、补偿。如美国一些行政许可就采取了差别待遇,以确保能平等对待少数民族、黑人、墨西哥后裔、美洲土著人和有西班牙形式者及妇女。此外,对于他们在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亦给予特殊照顾。
2、行政相对人在同等条件下同等对待
行政主体并不一定把每种属于相对人享受的权利都不折不扣的交于每一个相对人。智力上的差别、体力上的差别、传统文化因素影响上的差别决定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权利享有的绝对平等化。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地区在诸方面发展不大平衡,行政主体对权利的保护最终不可能使行政相对人就同一权利得到相同利益,它所要做的是在总体的社会性行为中做到平等,也就是说创造平等的外围环境,为相对人权益的实现提供平等的机会。当然,创造机会均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事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有效实施,正如真正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一样,需要历时多年,甚至几十年。如果你试图做得过快,你就要考虑到某种强大的反弹。”
正如前文所述,“高考移民”者就其个人权利的实现而言固无可厚非,然而政府对他们的压制则是站在更高一层从大多数人利益及整个社会的公平、秩序来考虑的。对新疆、西藏、宁夏、贵州、海南等省的优惠政策是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当地考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做出的。这也符合《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如果严格按照平等公平的字面意义要求全国划定统一分数线,是不现实的也不理智的。这里,笔者有意将上海、北京排除在享受优惠待遇之外。从教育资源配置上讲,向某些不发达地区进行某种倾斜,是为了对已有的某些不平等进行补偿,但给已经具有教育资源绝对优势的城市补偿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三、合理行政背后的缺憾
“国家必须遵守它所制定的法律,只要该法律未被废除。国家可以修改或取消某项法律;但只要该法律存在,国家限制行为,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都必须在该法律法定范围之内。”④法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使国家公权力从属于法律,这种精神在行政领域的体现就是行政法治原则,即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行政权也应当到法律的支配。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观念。在法国,行政法治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1、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据。2、行政行为必须符号法律要求。第一,形式合法。指行政行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规定。由于法律规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于保障相队人权利的考虑,因此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第二,目的合法。首先,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而不能出于以私人或党派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其次,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特别目的。行政法院可以审查行政行为的权力为由予以撤消,从而使每一项行政行为都处于行政法院的监督之下。⑤
不可否认的是,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限制“高考移民”的办法、决策是没有法律指引的。要在法国,行政法院完全有理由撤消该行为。而在我国,事中监督(从行政决策的过程即是否遵守法定程序来评价其价值)和事后监督(从行政决策的最终结果来评价其价值)均不健全,使许多类似决策成了“漏网之鱼”。因此,为了确保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平衡状态,必须改变现有局面。然而,我们不可能走法国“行政法院”模式,也不可能在期待在短期内将现有监督体制修修补补以期完整达到其应有之义。更现实的做法是,要求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时必须符合行政程序,这既是民主与法制的要求,也是科学与效率的需要。公正的程序规则可以维持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和良好的关系,减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摩擦,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最典型的是听证制度。“它要求享有听证权的人有权通过论辩权支持自己的主张,无论其论辩多么简单;在必要时,有权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无论这些证据多么非正式。”
程序必须是正当的。正当程序并不是一个与时间、地点和形势不相关的技术性概念。它是灵活的,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适当的程序来判断行政机关所提供的程序保障。在1976年美国发生的Mathews V.Eldrige一案中最高院提出了如何依不同的情况来判断行政机关所提供的程序保障是否符合正当程序要求的方法论即权衡政府利益、个人利益的重要性及所适用的程序可能产生的利益,并应体现“最低限度公正”之要求。它基于这样一条信念:某些程序要素对一个法律过程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不可放弃的。它强调了程序公正的基础性意义,但它并不排斥行政程序对效率因素进行相当的考虑,这是因为:(1)“最低限度的公正”为程序及其结果提供了某种正当性,可以减少行政过程中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摩擦,增强相对一方对行政机关的信任与合作意识,因而提升效率(2)“最低限度的公正”并不简单等同于“公正优先”。它本身蕴涵着对行政程序灵活性的认可,允许程序在满足这些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公正与效率进行平衡。⑥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一年高过一年的高考移民热,到底应采取什么手段才合适而不致引起非议呢?
1、制定专门的《学生法》、《考试法》等法律,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1)法律应明确规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一些基本条件和资格,特别是对高考报名中的户籍条件做出明确的严格规范。通过立法,改变目前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园招生录取工作上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2)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分配录取人数比例时,必须遵循公正公开原则,设立听证程序,在听取公民、各地方、学生家长和参加高考的当事人等各方意见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名额分配计划,进行公示,经过异议审查之后,确定最后的方案。
2、继续保留对某些残疾人、经济、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的各方面扶持,尽快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
3、考生通过不正当迁徙户口手段达到有限录取的违法行为设定统一制裁的方法;对行政机关利用职权违法办理户籍迁徙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因政策已给考生造成的不当伤害要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或给予补偿。⑦


参考资料:
①详见www.cqwb.com.cn/webnews/htm/2005/9/16/161677.shtml
②详见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print/67488.html
③详见关保英《论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平等保护》,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④狄骥《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⑤参见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⑥王锡锌《正当法律程序与“最低限度的公正”》,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⑦缪愫生《高考移民的法律控制》,载《行政与法》2004年第10期